栀子花开香端午,“响”和你共赴一“堂”山谷之约

2023-06-22 05:37:54 来源:百度新闻

栀子花开,端午节来。

6月21日,“我们的节日”南京·端午系列文化活动暨“2023响堂栀子花大会”启动仪式,在浦口响堂村“堂屋”成功举办。雨后的山谷,在栀子花、艾叶的清香里,社会各界和新老村民齐聚一堂,共话现代化里的乡村意象、美学和构建,以一场仪式来开启新一季山谷里的约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造节庆ip,传承“活的文化”

南京夏天的浪漫,始于响堂的栀子花。

每年初夏,老山栀子花进入花期,浓郁的花香就弥漫在浦口响堂各个角落。在山谷里举行栀子花大会,庆祝丰收,迎接夏天,成为南京端午的新民俗。

在这里,上演着传统民俗和时尚生活的嘉年华。今年的栀子花大会以“山谷里的约定”为主题,为期两个月,将开展1个开幕式、2个特色展、3场歌会、若干特色民俗体验等系列活动。游客既能体验扎艾草束、包粽子、做香囊、编五彩绳等传统民俗,又能参加民艺展、系列论坛、沙龙、山谷生活季时尚文化活动。21日晚间,响堂·山谷歌会,民谣歌手老狼如约开唱,稻田、炊烟和远山下的人们,就此变得青春、流行和文艺范儿。

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看来,植根生活的文化习俗是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传承。在非遗的保护传承方面,浦口秉持“非遗+”的理念,既做好融合,又实现“破圈”。首先是“非遗+节庆”,让非遗与节庆相互赋能;其次是“非遗+文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包含非遗特色的乡村旅游路线;第三是“非遗+时尚”,以年轻时尚的风格做文创产品,可谓是未来可期。“在新时代如何把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如何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进而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浦口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范例。”

构建公共空间,唤醒“在地文化”

此次举办开幕式的“堂屋”,是原村史馆所在地,改造后首次亮相。堂屋如同一个巨大的斗笠,漂浮在山谷雾霭间,这里将以小剧场演出为核心,同时承载会务、展览功能。

栀子花大会期间,和“堂屋”一起亮相的还有一批新的空间。

响堂游客中心附近、水库旁的“向山文化空间”也于当日正式开放,并推出《老山灵奇志》手稿展,展出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薛峰领衔设计的六款中国风特色灵兽ip。会飞会唱歌的栀丘兽,能采山中草药的云深兽、会放烟花的烟火兽……简直是《山海经》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同步展出的“昆虫音乐时光”艺术装置,将采自老山森林深处的昆虫声音进行数字化和电子合成,让最天然的声音与最前卫的配乐融为一体。

响堂的绘本馆主打亲子阅读,每个月推出插画、观鸟、徒步、植物探秘等主题活动。南艺美术馆将之作为乡建基地,通过展览和艺术公教,将美学教育下沉乡村,进一步发掘百里老山的自然之美和乡村之美。由此让城市的审美融入乡村、让城市的居民走进乡村,继而带动乡村的振兴和发展。

“城市化不仅是对城市本身的改造,也蕴含了乡村对城市的输送、城市对乡村的反哺。”《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负责人贾冬婷如此认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中产阶层的兴起,他们对于暂时栖居于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有巨大的需求,在她看来,响堂半隐入山林的新文房、开阔敞亮的“堂屋”,在保证现代生活功能性的同时,还原了人际交流、文化沟通的生态性,让我们看到乡村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图景。

贾冬婷将响堂形容为游客情感和记忆的“触发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怀旧空间,得以找寻记忆中的温度;同时,响堂也赋予人们新鲜的情感连接机会,重新建立扎根于厚土的确定性,寻找自我的来处与归处。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光者,而是化身为乡村文化的建构者。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激活了乡村文化空间,也打开了我们关于乡村振兴的想象。

乡村美学,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在响堂,栀子花的文化意象极大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今年,响堂栀子花搭上了电商的快车,作为金陵风物之美正在热销全国。qc(质量管理、品控)驻扎进村,采摘后的12小时内,响堂带着露珠的栀子花束就能为北京市民捎去江南初夏的芬芳,给上海街头的梧桐树影染上一抹香甜,成为广州大学生毕业季带着清香的青春记忆……今年全网栀子花的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00万元。

从2021年栀子花大会落户响堂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书写了从一朵花到一个文化ip的传奇。在这里,通过新村民招募,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与村庄深度合作,对乡村要素进行解构和重塑,乡土文化与艺术因子激情碰撞,将传统物产融入时尚业态,正探索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今年响堂栀子花大会,还为文化活动赋予了公益属性。由南京老山景区保护促进中心发起成立的“栀育公益联盟”,致力于老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倡导更为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

乡村美学,是响堂栀子花ip打造的核心议题之一,并以此带来了文旅融合的主客共享,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对此,全国旅游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认为,乡村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故乡,新时代的乡村美学应该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在传承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下,乡村美学是一种刚需”。孙若风说,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文化与市场等的互动。响堂正是从文化传承创新和乡村特色资源开发的视角来塑造乡村美学。通过文化、艺术和产业的融合,让传统文化火起来,让乡村产业活起来。响堂也因此成为城乡交融的桥梁,让城市的审美融入乡村、让城市的居民走进乡村,继而带动乡村的振兴和发展。“这种尝试和创新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标签:

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