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绵阳讯(易书盟 唐雨璇 雍李婷 赵美伊记者 张宇)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积极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声声蜀情,咏羌古韵”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于近日前往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活动。
线上线下调研 现场进行普通话推广
(资料图片)
实践团队通过入户走访及线上收集两种方式,开展了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多个年龄段,多种职业,旨在了解当地普通话普及程度、群众普通话学习使用现状及学习意愿。同时,团队与当地特色农产品主播、个体农商户、政府工作人员及返乡创业大学生四类人群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当地语言与发展实际,明确推普重点、难点,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
实践团队在禹王广场摆设推普宣传点位(雍李婷摄)
团队成员们在禹王广场搭建起推普宣传小摊,一边向过路的游客发放普通话宣传手册,一边进行推普宣传互动小游戏。游戏内容包括羌族文化知识问答、绕口令比赛、四川方言与普通话互译等,现场氛围热烈,参加游戏的行人络绎不绝。高难度绕口令比赛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有的参赛者被自己的口音逗得乐不可支,也有字正腔圆者的表现令所有人惊艳。
在推广活动中,团队走入沐曦社区开展普通话读写课堂,带领社区青少年儿童阅读、诵读经典诗词,书写规范字,学说规范话;开展“书香育苗,浸润心灵”主题阅读分享会,分享自身阅读体会,带领青少年儿童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名著,积极响应全民阅读号召,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走进助农直播间 助推北川“村播计划”
团队成员注意到,街边有许多政府扶持的助农产品产销专卖店,这些商店中都有一个透明的小小直播间,这是北川县“村播计划”的实践地点。
据介绍,“村播计划”旨在通过培训本土直播带货主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乡村特色产品产销新模式。“村播计划”培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升普通话规范用语水平,帮助当地村民能够说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
实践队走入电商助农直播间体验直播带货(雍李婷摄)
团队成员积极走入助农直播间,开启了直播带货“初体验”。成员们轮流出镜,手持精美的羌绣香包、手镯、挂件等,通过流利规范的普通话向观众介绍非遗羌绣文化及作品。开播仅半小时,就收获了近700人次观看量,这也更加彰显了人们对于羌族非遗文化的热爱,证明了“互联网+推普+非遗+产业”模式的实践价值。
探寻禹羌文化 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在此次活动中,团队还来到禹羌文化(草竹编织)研学体验中心,参观了解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竹编)技艺,并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教学下,积极参与到草编作品制作中,利用棕榈叶编织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蜻蜓”。
实践团队对话非遗传承人(雍李婷摄)
随后,团队就普通话使用与非遗技艺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采访了非遗传承人。他们在采访中了解到,草编技艺是羌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专业的培训就可以制作出更加精美的草编工艺品,这也成为北川的一张名片。团队成员表示,利用标准普通话为游客介绍草编工艺、宣传推广草编作品,则为更多人了解草编、接触草编提供了可能,从而更好传承和传播草编工艺。
此外,团队积极走访非遗工作室、民俗博物馆、古羌寨等文化场所,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语言文化资源,通过发放普通话宣传册、张贴标语、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特色民族区域文化,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以推普助力文化纵向传承、横向传播,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标签:
滚动